在通威杀入组件行业前一个月,光伏头部企业出现股价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市场对于整个产业的逻辑判断出现了变化,有个人投资者发出疑问:大家业绩都很好,股价为什么一直在跌,这个产业怎么了?
(资料图片)
特约记者 |潘俊田
图源 |图虫创意
从去年8月至今,“硅料之王”通威股份(以下简称“通威”)杀入光伏下游组件市场已有近一年时间。
一年中,通威组件产能快速扩张,预计年底将达到80GW,同时,通威还在短时间搭建国内营销团队,开始在市场中以更低的价格频频获得订单。
按照多家机构的统计,通威的订单量排名不断上涨,今年上半年已位列组件出货第六,出货量约11GW,站稳组件出货第二梯队。集中式市场上同为拿下了约5GW的组件订单,位列第三,与第二名的天合光能接近,第一名的隆基绿能约8GW,目前与隆基、晶科能源、天合、晶澳科技组件四巨头的差距主要在分布式市场。
一位二线组件的销售人员认为,比起对一线厂商的威胁,通威的入场让二线光伏厂因此受到了更大压力,“通威既是一线品牌,价格又低,(我)拿什么打?”一家二线组件厂的销售向记者总结。
按照年报中披露的出货指引,通威组件业务今年的目标是35GW,隆基、晶科、天合、晶澳分别为85GW、60-70GW、65GW、60-65GW。
光伏制造从上游至下游大至可以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个环节,通威是全球光伏硅料市场的龙头企业,也是外供电池最多的企业。2022年随着硅料价格上涨,通威在硅料业务上获得了465亿元的毛利润,也正是在多晶硅价格达顶时,通威正式进入光伏组件市场,成为一个具有一体化布局的光伏企业。类似这样的一体化企业正在光伏制造企业中越发常见,下游头部企业开始布局上游产能,上游企业也开始进入下游,一些深刻的变化正在这个行业中发生。
在通威杀入组件行业前一个月,光伏头部企业出现股价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市场对于整个产业的逻辑判断出现了变化,有个人投资者发出疑问:大家业绩都很好,股价为什么一直在跌,这个产业怎么了?
作为曾经在周期中数次穿越的产业,产业中的竞争者对于目前的状况仍然保持了一些警惕。
尽管通威已经杀入组件行业中,正在形成布局一体化的产业模式——如同行业中许多企业正在做的那样——但通威的掌舵人刘汉元,仍在采访中多次提及分工的重要性和一体化的风险:“群体忘掉伤疤、伤痛的时候比个体还快。十年前那一轮(光伏“双反”)行业里面躺下的、破产的企业,几乎都是把自己(的产业链)拉成橡皮筋。”在接受财新采访时,刘汉元提醒道。
唯快不破
2022年8月底,华润电力3GW组件招标,隆基、天合等组件厂还按照市场价每瓦光伏组件报2元以上时,通威报出了1.94元/瓦,以最低价中标。
通威方面向记者表示在决定进军组件业务后,将其定为公司的核心业务。该公司将资源包括人力、资金、渠道、营销等迅速向组件业务倾斜。
一位通威组件营销内部人士表示,“组件第一”并不是通威组件团队的业务目标,组件团队内部也并未如市场猜测一样“狼性十足”,暂时还没有大规模人员轮换。该通威组件营销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通威组件国内营销团队已经搭建完毕,国外营销团队依然在招聘。
营销团队搭建完成后,通威今年共准备了30多场光伏组件展会,涵盖了北美、欧洲、亚太、非洲等所有大型的光伏市场。
组件生产端的扩张速度更快。2022年报中通威给出了的目标是:年底达到80GW的光伏组件产能,相当于去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的1/3。
通威方面对记者表示,其内部早已完成产能规划和布局,正式进军组件业务后,半年内快速投资规划了盐城、南通、金堂多个生产基地,“一起投建,大规模扩产”。
通威盐城组件工厂从开工到投产只用了4个月,远超行业内6个月的建设速度。根据通威发布的一篇稿件,为了按期完工,通威在工地配备了60台打桩机,最多时有3000名工人。
快速建成的组件生产基地尚需产能爬坡,并不足以负担短到几天的组件交付期,因此现阶段通威有一部分代工产品。
通威的一位销售向记者表示,自产组件和代工组件两者都通过了通威的质检,并且用得都是最好的原料,“主要用的是其他组件厂的生产设备”。前述二线组件厂销售称,因为缺货,山东的分布式光伏客户已经很难买到通威的组件。
不到一年时间内,通威在人员、组织架构和生产基地上已经逐渐追上隆基、晶科等巨头的组件业务板块。
目前,通威并未更改年产能80GW的目标,技术上会通过矩形片的导入,以及组件温度系数、角度透过率和低辐照性能三个指标实现组件的降本增效。
“通威什么应用场景的组件都会做,什么硅片尺寸的组件都会做。”一位通威组件业务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
一线品牌,二线价格
两个月前记者以分布式光伏项目负责人向各大组件厂询价,山东地区分布式光伏PERC组件晶科报1.7元/瓦,隆基报1.72元-1.73元/瓦,通威则报价1.61元/瓦。
7月中旬相同市场通威报价略高,天合在山东报价1.3元/瓦,通威报价1.33元/瓦。“通威在最后签合同时给的价格一定比我们低2分/瓦。”天合的一位销售人士称。
2分钱相当于九九折优惠,还不如便利店的可乐优惠幅度,但折算到光伏项目上并不少。央国企一次招标量通常在1MW以上,2分/瓦的优惠相当于节省了几万元的前期投入,如果是几个GW这样的大单,2分/瓦的优惠一次能省下来几个亿。
前述天合销售给记者举例,今年年初山东烟台有一个央国企招标项目,晶科因为每瓦报价高了一毛而落选。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通威在主动降价,目的是快速出货,以满足一些央国企在招标时要求的最低组件出货量,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据了解,一线组件厂现在并没有追随通威展开激烈的组件价格战。既是因为成本很难降低,也与公司的竞争策略有关。
作为去年组件出货第一的隆基,长期有30%的组件市占率目前,但是短期内更重视组件利润。去年发布的基于HPBC电池的组件现在报价要比P型组件贵2毛钱左右,今年新发布的HI—MO7组件则是对之前HI-MO5组件未覆盖市场的补充。“隆基因为有品牌,大家认可,只要确保(在央国企招标中)最终中标就行。”一位光伏二级市场投资人介绍。
晶科则是主打基于N型TOPCon电池的组件。目前晶科是国内TOP-Con电池工艺最先进、产能最多的公司。“如果有央国企招投标以N型(TOPCon电池、HJT电池等)为主,那晶科就很有优势。”前述投资人介绍。
一位二线组件厂销售向记者表示,晶科在山东只有小部分基于PERC电池的组件,其余都是基于N型TOPCon电池的组件。
难以大规模降价销售,组件销售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对抗通威,只能被迫等待其“犯错”。
多位组件销售认为通威现在只是出货快,售后和质量体系并不完整,一旦组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很可能这个客户以后再也不会买通威的组件了”。如果快速扩张中出现质量问题,很可能会影响通威组件业务的后续发展。
质量问题引发客户流失已有前车之鉴。今年年初一家一线组件厂卖给山东一家央国企的组件出了问题,这家央国企表示以后不再考虑其组件。但截至目前,记者尚未了解到通威组件有出现质量问题。
与一线品牌相比,通威的降价给二线品牌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光伏组件厂的品牌更多是指光伏组件的质量优劣,质量高品牌好,质量差品牌坏,一般光伏组件质量高,价格也高。二线光伏组件厂通常会采购质量低的原料生产组件,这种产品在出厂时能够满足功率、光电转化效率等参数,但长期使用出现问题的几率更大,售价也更低。
一位组件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部分央国企因为考虑到长期运营光伏电站以及后续光伏板的转卖,明确禁止二线组件厂参与招投标,分布式光伏客户大多对二线组件厂的产品质量抱有怀疑态度。
虽有诸多限制,以往二线组件厂还是能凭借价格优势夺得一些市场份额,但是通威的加入改变了市场格局。
现在相同价格下,市场也会认可通威是“一线品牌”,二线组件厂的销售更难卖货了。
技术空窗期内
江苏一家年产1GW的光伏组件工厂,因为有厂房,只花了1亿进购设备,两个月便完成了建设。
生产时间内工厂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但是没有多少进行操作的工人,仅有的工人都在搬运材料。“生产,流程全部自动化,工人就搬东西和看看设备。”工厂负责人介绍到,“生产阶段只有装框环节需要工人手工操作”。装框指工人将生产好的光伏电池放置入边框里。
“生产流程还是设备厂调试安装的,我们就招人干活就行。”工厂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生产设备、流程、工艺和一线工厂完全一样,我们经常给一线代工。一线和我们的区别只是它们代表行业最好的水平”。
虽然这家工厂自称二线,但其生产良率达到了99.9%左右。
PERC电池技术是目前的市场主流技术,在这一技术赛道上各家并未有显著的差别,通威的量产平均光电转换效率为23.98%,而根据各公司财报,PERC电池的量产光电转化效率差距在0.5%以内,去年业内只将PERC电池量产平均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0.1%。成本控制上的改善也有限,行业去年只实现了13%左右的降本。
既有的技术路线上拉不开差距,新的技术路线仍在酝酿之中,或者尚未进入量产阶段,或者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平衡,尚未在市场中成为主流。
可以把光伏电池想象成一张“披萨饼”,电池结构是面饼,稼元素、大尺寸硅片、银浆(高温/低温)、表面钝化这些原料和技术是配料,面饼和配料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光电转化效率的电池。组件技术则是平底锅,能烤熟披萨饼,也能烤坏。最终烤出来的披萨就是组件。
“新面饼”就是各家争夺的重点。
目前主流的“新面饼”有TOPCon电池、HJT电池和钙钛矿电池,往上面“撒满料”理论能实现28.7%,29.2%和43%的光电转化效率。
HJT电池和钙钛矿电池是隆基领先,但由于两者需要全新的产线以及隆基“不领先,不扩产”的战略,目前并未大规模投产。
行业的主流选择是TOPCon电池。TOPCon电池理论上比“旧面饼”要好,但是目前的“配料”很少,选择性发射极技术有待导入,钝化技术暂时只能用于电池背表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制备隧穿氧化层速度较慢.....
目前TOPCon电池最高转化效率为26.7%,基于TOPCon电池的组件最高转化效率为23.86%。根据各家产品手册,目前在售的基于TOPCon电池的组件的光电转化效率仅比基于PERC电池的组件高1%-2%,发电量多5%左右。晶科是TOPCon电池的引领者,去年底最早推出基于TOPCon电池的组件产品,且量产良率最高,超过90%。
新面饼也更贵。光伏电池成本分为硅片成本和非硅成本,硅片成本上,TOPCon电池需要使用N型硅片,代替现在主流的P型硅片,因为生产过程中高温加工环节更多,对硅片质量要求更高,直到今年3月份N型硅片价格才降低到与P型同价,N型硅料则比P型硅料贵0.8万元/吨。非硅成本上根据东吴证券测算,TOPCon电池每瓦比PERC电池贵3分钱,前期固定资产投资每 GW产能贵约5000万。
新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问题,使得最终的发电量达不到理论值。基于TOPCon电池的组件更薄、更脆,对大风等恶劣自然条件的抵抗较弱;发更多的电需要离地1米左右,很多应用场景无法满足;使用寿命更长,衰减也更低,但是长期发电过程中运维质量难以保证。
“最终还是看性价比,下游客户不在乎你什么技术,现在大家普遍认为TOPCon电池的衰减各方面都更好,但是更贵。发电成本现阶段还是不划算。”前述光伏投资人表示。
去年晶科刚推出基于TOPCon电池的组件时,市场接受度不高,今年情况才有所好转。目前PERC电池的组件仍然是市场主流。
当然,技术在未来的竞争中仍然极为重要。前述工厂负责人表示:“别看我们现在产销两旺,过几年这些都是落后产能”,他指的是PERC组件工厂。因为工艺不一,现在的PERC组件生产线需要升级才能制造N型组件。
在这个新技术尚未完全发挥效能的窗口期,性价比成为了竞争的关键。现阶段PERC组件的性价比主要来源于电池的性价比,电池越便宜,组件价格越低,电池质量越好,组件质量越好。
通威现在是最大的硅料生产商也是电池生产商,硅料年产能在30万吨左右,单晶率在99%以上,足够生产100GW的电池和组件,电池年产能在70GW左右。硅料成本占到光伏电池约60%,如果通威以硅料成本价供应电池片,则每GW光伏电池能省下6亿多,每瓦光伏电池便宜0.6元左右。
一体化抉择
2022年5月,通威召开股东大会时,刘汉元在回答通威会不会进入组件市场时表示“通威股份走专业化路线,聚焦优势环节,暂时不会考虑组件,我们仍然侧重于专业化分工。”
但就在不到三个月后,通威杀进了组件市场。
在今年6月接受财新采访时,刘汉元仍然在强调分工的重要性,他说“内卷、啥都一体化来做,可能你会在一次又一次地自我原谅和失序竞争当中,失去对市场的参与和把握。你看看,凡是干得越大的,都越平庸”。
此前,通威向隆基、天合等组件厂开放了部分股权,这些企业入股了通威旗下硅料子公司。通威股份副董事长严虎在股东大会上提到通威在电池业务上也希望和组件厂能够相互持股和参股,但沟通了五家大的组件厂,很难达成统一。
如同全球大部分先导产业一样,中国光伏产业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分工的格局,并受益这种分工,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分别有协鑫科技/通威股份、隆基绿能/TCL中环、通威股份/爱旭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专精一个环节的公司。这些公司大都是单一环节新技术的引领者,比如通威之于永祥法,隆基之于单晶硅片,爱旭之于PERC电池,天合之于MBB多主栅组件。
但在最近两年,光伏制造新的技术突破迟迟未能出现,参数的改进也开始呈现缓慢且昂贵的特点,技术带来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颗粒硅产能一年只有几千吨,高纯石英砂无法生产,TOPCon电池不能稳定出货......
技术窗口期内,整个产业链几乎处于“处处难设防”的境遇,行业龙头和新入局者争相扩产,产业一体化布局也越发常见。
硅料扩产最早,2020年下半年开始,通威、协鑫科技、亚洲硅业、新特能源、大全、东方希望等老牌硅料企业先后扩产。2022年硅料更是扩产了257万吨的产能,绝大部分来自新企业。隆基和TCL中环的硅片垄断能力被削弱,市占率下降了约10%。组件厂也开始向上走,进入电池片环节,目前组件厂30%的电池由自己供应,新投产的组件工厂也配套相应的电池产能,比如晶科在山西的工厂、晶澳在江苏的工厂。
更重要的是,目前新建的光伏制造一体化产能,大部分都面向下一代N型技术,未来专业化的厂商空间会更小。
刘汉元在接受财新采访时说,经济学假设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企业都是理性的。可是当金融危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假设是全然不对的。说不跑,这行情就稳住了,结果大家都拼着跑。“所以大家既然要这样,我也懒得去协调太多,干脆我们就把自己拉通”。
厮杀2025年
2022年硅料价格大涨,受益于2018年扩充产能的通威2022年硅料业务的毛利润达到了465亿元,但硅料报价从去年12月起迅速下降,现已跌至6万元/吨左右。
硅料正在走向产业周期的另一端。
降价周期中,上游硅料、硅片企业的利润会被压缩,甚至产生亏损。目前的硅料价格下,通威硅料业务只有4%左右的毛利率,毛利润损失或达上百亿元。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硅料价格下降压力下,已有3家企业选择停产检修,避免给自己带来损失。
另一方面,原本的客户,如隆基、晶澳、晶科也在寻求新的硅料供应商。为了进入美国市场,隆基仅与韩国硅料供应商OCI一家就签了约6.5万吨硅料长协。国内另一大硅料巨头协鑫的颗粒硅生产成本更低,且能耗小,产能已逐渐扩张。隆基、TCL中环、晶科、晶澳等已相继采购颗粒硅。
将硅料与电池部分的利润集中到组件环节兑现,能够最大程度克服行业的周期性变化带来的盈利不稳定。
多位行业人士认为通威杀入组件也有减少自身硅料业务周期波动的动机。一位光伏行业投资人向记者表示,“(企业)靠硅料等产品,只能在价格上涨周期赚钱,能暴赚,也能暴亏,组件业务利润来源更稳定,即使毛利率更低。”一位通威组件业务内部人士也认同此种看法。
组件价格波动在光伏制造环节最小,盈利最稳定。即使硅料价格上涨,隆基、天合等头部组件厂毛利率去年也达到了11%-16%左右,2020年毛利率为17%-23%。如以自身没有上游产能的阿特斯作为参考,硅料价格上涨也只将组件毛利率打下了8%左右,依然能够赚钱。
按照通威的预测,硅料产能过剩的情况尚未达到顶峰。2023年股东大会中,通威方面预测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上半年会多晶硅会出现第一轮产能过剩,2024年上半年甚至全年的时间,可能出现相对的价格低点和盈利的低点,周期可能会持续至2025年才会进入下一轮盈利周期。
这与通威对组件市场的判断是一致的。
通威方面对于进军组件业务的解释是,光伏组件下游市场需求大以及自身有一体化优势,硅料、电池都由自己控制,能做出更好、价格更低的组件。它瞄准的市场是2025年的组件需求。
无论是从已经披露的扩产计划或者相关公司制定的规划和技术进度,2025年正在光伏产业链各家公司瞄准的一个时间节点——一场新的机遇和与之伴随的大战似乎要在这一年前后展开。
一位晶科销售人士告诉记者,晶科从去年底将中国区作为主要的推广地区,并且陆续开展各种营销活动,比如在央视投广告,请形象代言人等,目的就是2-3年后市场爆发时能够成为拥有品牌和渠道的“老玩家”。他还说,因为布局国内分布式市场比较早,现在隆基在国内仅凭品牌,每瓦光伏组件能比晶科多卖2分钱。
数次穿越周期的通威计划在这一轮周期中继续扩充产能,按照目前的规划,到2025年初下一轮硅料盈利周期到来时,通威硅料的年产能将达到80万-100万吨,是2022年产能的一倍多。
The END
微信号 |eeojjgcw
新浪微博 |@经济观察报
上一篇:s9俄洛伊怎么玩_俄洛伊怎么玩
下一篇:最后一页
-
粤水电(002060.SZ):巴楚能源公司拟123.03亿元投建粤水电巴楚县20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项目格隆汇12月7日丨粤水电公布,为拓展清洁能源发电业务,扩大清洁能源发电业务规模,提高利润水平,公司拟由全资子公司新疆粤水电的全资子公司巴
-
浙江震元:公司互联网医院尚在建设中,未来将根据业务情况配置医生|今日关注(原标题:浙江震元:公司互联网医院尚在建设中,未来将根据业务情况配置医生)同花顺(300033)金融研究中心12月6日讯,有投资者向浙江震元(
-
妇炎洁广告被指侮辱女性上热搜 官方致歉来了!5月17日,妇炎洁广告被指侮辱女性登上热搜。据了解,近日,妇炎洁电商官方旗舰店一款女性私处用品广告被指侮辱女性,广告写道:中日韩三国
-
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白等两个月却没收到货?亚马逊回应“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白等了两个月却没收到货。”近日,消费者赵先生向《中国消费者报》投诉,称他通过亚马逊购物APP下了两笔订单,在等待两个月后订单均被强制取消。
-
广东省消委会发布二手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为配合广东省推进“阳光二手车”工作,促进二手车流通行业健康发展,推动经营主体树立诚信经营理念,规范二手车交易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X 关闭
X 关闭